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数量越来越多,运营者要掌握微信传播的特征和规律,根据读者意愿安排服务形式和内容,激发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使用户对公众号形成依赖,真正发挥微信在图书馆服务中的作用。让图书馆的资源,为更多的人服务,同时也让图书馆在面临电子阅读习惯的冲击下,更好地与新媒体融合,焕发新机。
一、微信对图书馆暇务的影响
(一)搭建手机用户与图书馆的桥梁
图书馆是“第三空间”,美国社会学家Ray Oldenburg将“第三空间”定义为:在家庭的居住空间(第一空间)和职场(第二空间)外的,不受功利关系限制的,像城市中心的闹市区,酒吧,咖啡店,图书馆,城市公园等的公共空间。图书馆不只是看书的地方,更是各类社交活动的理想场所,广大社交用户的集合所在,手机不仅是通话工具,而且是社交工具。微信作为移动社交网络平台,可以满足手机用户了解图书馆资源、服务和参与活动的需求。社交是图书馆、手机和微信这三方的共同点,微信这一社交平台是手机用户到图书馆“第三空间”进行社会交往的桥梁。
(二)及时传送有效的服务信息
微信公众账号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发布相关的资讯信息。图书馆通过它发布编辑整理好的活动预告、阅读技巧、馆情速递、资源推荐等内容,关注该公众号的每一位读者都将成为独立的信息接收点,成功获取信息提示,使图书馆信息传送得以保障。读者利用零散时间即可查看这些信息,从而便于接收讯息、安排时间参与活动、查阅资料等。此外随着微信技术的发展,图书馆还可以为公众号设置自动回复的模块链接,为读者提供24小时自助查询服务,或者链接第三方软件或服务器,为读者提供人性化的实用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移动服务项目。很多图书馆目前可以实现图书查询、已借图书、图书续借、图书推荐、我的预定、上图展览、上图讲座、读者培训等12项功能,为读者传送及时有效的服务信息。
(三)强连接关系互动黏合更多的读者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的“弱链接理论”,根据亲密性、互惠性、认识时间长短和互动频率4个方面的指标,对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关系作了强弱之分。互联网革命的伟大思考者克莱·舍基的“湿世界”理论认为:“由于社会性的软件,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人情味,变得粘性,湿乎乎地存在。在湿的世界里,人们不再像机关、工厂那样永远地靠正式制度强制待在一起,而是可以轻易地在网上组建各种群体,发现志同道合的人,以从前无法想象的方式一起从事某个项目。”微信用户和微信通讯录中的朋友属于强连接关系。微信用户在手机上查阅了图书馆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后,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实际需求情况,可以选择把信息分享给某一微信好友,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让自己所有的微信好友都能看到,以此类推,其它的微信用户也可以这样做,因此就形成了庞大的信息网络。此外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还促进了读者之间的信息流动,不仅激发了读者阅读的欲望,而且把具有相同阅读喜好的个人黏合在一起,增强了图书馆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粘合度,使众多的个人意愿汇聚成团体意愿,推动各项阅读推广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 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高丰富度媒介未被充分运用
依据信息丰富度概念(Information Richness Theory)和媒介丰富性理论(MediaRichness Theory)以及丰富(Rich)或贫瘠(Lean)的媒介理论,将不同的媒体分为高丰富度媒介、中丰富度媒介和低丰富度媒介。根据立即回馈能力、传送多重线索、使用自然语言、媒介个人化程度等4项衡量标准可判断某一媒介是丰富媒介还是贫瘠媒介,达到上述4项标准中的3项或4项为丰富(Rich)媒介,达不到上述标准的为贫瘠(Lean)媒介。微信公众号可以向客户推送文字、图片、语音、短信和视频,朋友圈里的用户还可以视频聊天和群聊,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高丰富度媒介,其主要优势在于视频传播,按理来说传播效果应该是非常理想的。可现实是很多图书馆的微信公共号推送的信息只是文字和图片,仅是简单地将网站上的静态信息搬到微信公众平台上,语音和视频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严重影响了微信的传播效果。
(二)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的媒体接触需求
目前,各个图书馆公众号推送的多是通报性的信息和基本查询服务,如书刊查询、借阅信息、活动资讯、放假信息等,为数不多的图书馆微信平台会发布一些诗歌赏析、儿童阅读书目、作品赏析、名人荐书等,也是将网络信息简单编辑后进行推送。图书馆把微信公众号这种社交平台简单地当成了通报或转发平台,单纯地将它作为传统服务的延伸,只能满足读者的基本信息需求,与读者一对一的互动功能开发不够,用户体验不佳,只能满足读者的认知需求,很难满足读者的情感需求、个人整合需求和舒解压力需求。
(三)未能提供阅读性较高的原创内容
一般情况下,图书馆的读者多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阅读爱好者,是个多层次、多序列、多要素的动态综合体,年龄、职业及文化程度等不尽相同,用户群类别相对复杂,潜在读者较多,按理来说作为高丰富度媒介,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应该很容易吸引到众多读者。但遗憾的是,由于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所推送的内容基本都是网络信息的简单复制,服务方式单一,实用性不强,缺乏原创内容或原创内容过少,读者打开后获得的信息甚少,非常容易引起反感,反而减少读者的关注度。
三、图书馆徽信公众号的传播策略
(一)培养舆论领袖,引导阅读方向
图书馆微信用户年龄跨度大,文化程度高低不等,这就需要培养微信舆论领袖,其要具有较强图情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能适时推出具有引领作用的文章。如李银河的博文“对所谓拉拉身份曝光的回应”,一经发布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这种情况就需要舆论领袖对李银河的婚恋观点进行阐释,翌日“湘图君”(湖南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昵称)便适时推出了一篇图文信息“李银河推荐十本解惑同性恋问题的书”,引发读者的阅读高潮,起到了舆论领袖的作用。此外图书馆还要积极地挖掘培养读者舆论领袖,尤其是活跃在图书馆微信中的活跃用户及社团用户,他们的真人真话很接地气,其言论感染力更强。
(二)强化议程设置,提高读者参与度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salience)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图书馆的微信传播虽然还称不上是大众传播,但是通过适时的图文推送和一些颇具话题性数据的分享也能引起众多读者的注意。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具有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根据图书馆某个阅读推广活动,如“随手拍南邮书香男神/女神”征集活动,提前搜集、整理、加工与此有关的详细资料进行宣传,让读者发现并捕捉校园里爱读书的身影,并冠以“女神/男神”的名义,每周在微信上发布一波并随机抽奖3名,所征集到的照片分别在微信平台、图书馆大厅LED等多种载体上持续呈现,活动的兴趣点和参与感越高,读者的参与欲望越强,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就能把读者吸引到图书馆的各种活动中来。
(三)利用蝴蝶效应,引领读者阅读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对蝴蝶效应进行了形象的解释: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一个微小的诱因,可以明显地影响事物的发展方向和结果,一个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有可能产生轰动效应。“潇湘君”连续推送图文信息,内容涵盖活动预告、诗歌欣赏、儿童阅读节目、作品欣赏、名人荐书等,将近期的焦点人物、热门活动囊括其中,虽然没有直接提供给用户“阅读使人进步”的大道理,却让用户体味到一个个充满人文气息和颇具话题性的故事,可以看到公众人物的生活态度、人生感悟和阅读体验。另外,幽默的桥段、浓浓的诗意、网络热词等也给微信平台增加了看点,激发了用户潜在的阅读欲望及心中对诗意和远方的向往,引领读者的阅读方向。
(四)增加趣味性,提升与读者的互动
趣味性是互动的重要基础,也是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建设的中心。用文字和图片表达趣味在部分微信公众号中已经比较成功。如“湘图君”在2015年4月3日“我是歌手”总决赛之夜推出了一篇“李健独自:我觉得成名要晚一点”的图文信息;2015年4月11日推送了“你是人间四月天一一追忆林徽因”一文,在美丽的四月天,以图文的形式为读者讲述了林徽因的精彩一生。这些微信文字和图片相得益彰应时应景,微信用户纷纷把这些有趣的内容分享给自己的好友或者直接分享到朋友圈,满足了微信用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微信公众号应该抓住这些有利时机,通过推送图文和视听信息,全方位地建立与微信用户的互动。